在算法设计中,我们先后追求以下两个层面的目标。
- 找到问题解法:算法需要在规定的输入范围内,可靠地求得问题的正确解。
- 寻求最优解法: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解法,我们希望找到尽可能高效的算法。
在能够解决问题的前提下,算法效率已成为衡量算法优劣的主要评价指标,它包括以下两个维度。
- 时间效率:算法运行速度的快慢。
- 空间效率:算法占用内存空间的大小
因此,我们的算法设计目标是“既快又省”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而有效地评估算法效率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各种算法进行对比,从而指导算法设计与优化过程。
通常,效率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实际测试、理论估算。
实际测试
假设我们现在有算法 A 和算法 B ,它们都能解决同一问题,现在需要对比这两个算法的效率。最直接的方法是找一台计算机,运行这两个算法,并监控记录它们的运行时间和内存占用情况。这种评估方式能够反映真实情况,但也存在较大局限性。
- 难以排除测试环境的干扰因素
硬件配置会影响算法的性能表现。比如在某台计算机中,算法 A 的运行时间比算法 B 短;但在另一台配置不同的计算机中,我们可能得到相反的测试结果。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各种机器上进行测试,统计平均效率,而这是不现实的。
- 展开完整测试非常耗费资源。
随着输入数据量的变化,算法会表现出不同的效率。例如,在输入数据量较小时,算法 A 的运行时间比算法 B 更少;而输入数据量较大时,测试结果可能恰恰相反。因此,为了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我们需要测试各种规模的输入数据,而这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资源。
理论估算
由于实际测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考虑仅通过一些计算来评估算法的效率。这种估算方法被称为渐近复杂度分析(asymptotic complexity analysis),简称复杂度分析。
复杂度分析体现算法运行所需的时间(空间)资源与输入数据大小之间的关系。它描述了随着输入数据大小的增加,算法执行所需时间和空间的增长趋势。它包括以下三个重点内容:
- “时间和空间资源”分别对应时间复杂度 (time complexity)和空间复杂度 (space complexity)。
- “随着输入数据大小的增加”意味着复杂度反映了算法运行效率与输入数据体量之间的关系。
- “时间和空间的增长趋势”表示复杂度分析关注的不是运行时间或占用空间的具体值,而是时间或空间增长的“快慢”。
复杂度分析克服了实际测试方法的弊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它独立于测试环境,分析结果适用于所有运行平台。
- 它可以体现不同数据量下的算法效率,尤其是在大数据量下的算法性能。
复杂度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评估算法效率的“标尺”,使我们可以衡量执行某个算法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资源,对比不同算法之间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