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醋百科网

Good Luck To You!

《心靈捕手》少棒比賽比你想的更有趣

杰瑞米.布朗(Jeremy Brown),这名曾在小说及同名电影《魔球》中大幅描写的球员,在2002年选秀的第一轮第35顺位被奥克兰运动家球团选中。一七三公分、九十七公斤的矮短身材,在当时被许多棒球圈的人嘲笑,但以比利.比恩(Billy Bean)为首的运动家球团,利用赛伯计量学等统计学分析,看好其上垒率与长打率相加而成的攻击指数,能为球队带来巨大贡献。

Jeremy Brown

但仔细追踪往后几年的资料,就知道这名潜力新秀在2006年9月3日迎来大联盟初登板,并在当年留下10打数3安打,打击率.300,上垒率.364的成绩。随即在2007年被运动家球团DFA,并在2008年因个人因素宣布退休,只在大联盟留下极短足迹。

数据,就像学历一样,只能窥见一个人的表面,而无法显示其内心世界,以及与棒球圈价值观互相冲突的压力。不只棒球运动,许多竞技运动项目都涉及内心及外在比赛,能够克服内心障碍,才能提升外在表现,并延续长久的运动生涯。


打赢了自己,拥有「自信」;

打赢了对手,才对自己的能力有了「确信」。

这次想用简单的运动心理学来谈谈这几年在南投县新街国小少棒队的实践与发现,一窥小球员的心理层面与棒球比赛有趣之处。笔者并非心理学专家,靠着平时阅读运动心理学书籍,与少棒队出外比赛的种种情况做实务上的结合,若有解释错误或含糊之处,还请同好与前辈们不吝指教。

棒球运动中的过度教导

「挥棒慢了,击球节奏要抓早一点。」、「出棒时,你的腋下要夹紧才能让力量更集中。」、「眼睛专注看球,头不要跑掉。」...等句子常常会在比赛中教练指导球员的情况中出现。每挥完一球,教练总会提点球员们应该要注意以及修正的地方,但在某些情况下的「过度教导」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更多时候,在场边观众大声吶喊的情况下,球员们是听不到教练所讲的事情,只能从教练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去猜想教练所给的指示。


作者提摩西.高威(W. Timothy Gallwey)曾在其著作《比赛,从心开始》中提到:「影像比言语好、示范比指导好、说太多往往比不说更糟糕,以及尝试去做些什么常常带来负面结果。」

在我看来,适度的沟通与提点还是有正面影响,而且指令明确的教导对心智尚在成长的小学生特别有效。(像是投手一直投坏球的情况下,叫他『好球先投出来嘛!』这种指令模糊的干话我在两年前就不说了,取而代之的是鼓励与投球机制须修正之处)不管在提醒球员当下因比赛紧张情绪而忘记的身体反应,甚至是缓和小球员们面对比赛及对手的巨大压力,教练依然是小球员们在比赛中的最大依靠。五年前曾在新街协助带过一支社团球队,当时的社团指导老师告诉我:「你有没有在场指导小朋友,对他们的表现影响很大耶!」将指令简化、明确化,转换成小学生能够吸收的信息,并且能够专注执行的指令是第一要点;第二要点则是帮助小球员们消除在场上的庞大压力,使其表现回复到平常练习时的水平。

棒球游戏设计者在每次投打对决时,给予打者两次犯错的机会(给予投手更多一次的机会),在三颗好球之前永远存在希望,适度地给予正向鼓励,让小球员的心理发展出一套面对失败的自我调整机制,反而会使他们更有勇气面对逆境,在往后的比赛呈现更好的抗压能力。


Never let the FEAR of striking out get in your way.

但对于某些努力想修正姿势打出好成绩,却长期陷入比赛低潮的选手,这时的过度教导就不是那么恰当了。就拿球员L当例子,球员L是球队的第四棒,却在某个杯赛后陷入打击低潮,找不回打击手感,不是打击节奏完全打不到球,就是击出过多的软弱滚地球,自己也对本身的表现感到沮丧,日常的练习状况虽然不算太差,但就是没办法将表现复制到真正的赛场上。教练也心急地想帮L调整打击状况,比赛中也会逐球告诉球员L刚刚哪里做不好,但选手就是无法做出教练所期待的成果,甚至在某天举行的比赛中,只要投手投进好球带就是挥空。

「不作为,也是一种作为。」这样的灵感突然从笔者脑中一闪而过,于是在某场比赛的场边对球员L大喊:「不要再想动作对不对,先打到球就好!」打者重新站回打击区,大棒一挥,那个打席球员L最终击出扎实深远的二垒安打,站在二垒上鼓掌为自己喝采,脸上的怀疑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打出安打的喜悦。往后的几个杯赛逐渐摆脱低潮,虽然还是会被三振,但挫折的情绪并不会困扰球员L太久,有了自信之后表现也渐入佳境。

棒球终究是结果论的游戏,这支安打很难量化成「不过度教导」的正面成果,不过当球员的心理不再对自己的动作有怀疑,而将注意力放在与投手之间的对决时,确实符合美国运动心理学家奈德佛Nideffer(1976)提出的注意力型态(attention style)对于运动员心理的描述,此次经验确实提供了笔者对于「教导」方式,有更多的认识与体悟。


奈德佛的四大注意力型态

奈德佛(Nideffer, 1976)提出注意力型态(attention style),认为此理论有助于了解、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他将注意力分为两种向度,分别为注意力的范围(宽广、狭窄)及注意力的指向(外在、内在),结合两个向度而形成四种不同的注意型态,分别为宽外、宽内、窄外、窄内等四部分。

Auther: Holly M. Albin

宽外型(broad-external)的注意力型态:指个体能快速评估外在运动情境。例如:外野手准备接球前能以宽广的视野注视棒球场上的情况,并同时知道垒上跑者之站位。

宽内型(broad-internal)的注意力型态:指需要思考、计划与分析,选手可以在瞬间注意到许多外在环境给予的讯息,同时焦点是内在的,个体可以在脑中研拟比赛计划或策略。例如:打者可以观察对方守备的站位,而在脑中思考并决定要执行何种打击策略,提高上垒的机率。

窄外型(narrow-external)的注意力型态:指个体试图要回应或执行某一特定动作时能不分心的集中在一、两个外在线索。例如:投手准备投球时,将焦点锁定在捕手所要求的位置,或是打者专注地面对投手所投出的球。

窄内型(narrow-internal)的注意力型态:指个体实际动作前系统重复演练某一动作来预演动作表现的情境或控制身体的唤醒水平。例如:打者(投手)在进入打击区前(投球前)的例行动作。

在了解完奈德佛所提出的四种注意力型态后,我们要回到先前球员L的案例,试着分析他在打击低潮前后的可能心理变化。在教练帮L调整打击姿势及提点打击动作后,球员L开始回想教练所教的动作,一直在内心重复演练挥棒的姿势;在比赛中站上打击区后,持续地回想教练所提醒的动作,进而去面对一颗颗如子弹般通过本垒板的球。此时球员L的注意力型态属于「窄内型」,重复在内心演练某一动作来控制身体的运动水平,希望透过教练的提点去完成挥击动作并打到球;但面对投手的投球时,不应在脑中纠结挥棒的动作,造成「本我」与「自我」的互相冲突,应该将注意力转向「窄外型」,将专注力放在外在环境中及范围较小的投手所投出的球,并要求自己利用球棒与来球的节奏做结合,提高击球的命中率。假设球员L有确实接收到「不要再想动作对不对,先打到球就好!」的这项指令,那么确实符合将专注力从原先的「窄内型」转向「窄外型」的过程。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好了,投手M是球队中控球能力最稳,也是教练认为球感及身体协调性最好的球员,投手M平常上场投球的机会也蛮多的,表现也算是中规中矩,符合教练的期待;但是,M在这一年的比赛中,印象较深的两场比赛,控球却是乱七八糟,甚至可以用「乱成一锅粥」来形容。

仔细回想那两场比赛,M不仅坏球多、呼吸急促,甚至可以明显看出专注力十分涣散,时常在观察及接收球场四周所传出的喧哗声,以及教练传来的条条指令。这样的注意力型态属于「宽外型」,与偶尔兼差内、外野手的M有相当大的关联,而这两场中继投球都是从其他守备位置调上投手丘,其中一场比赛赛前,甚至在知悉重要他人将在场边观看比赛后,专注力就一去不复返了!我曾经在练习时提点过M:「投手的任务先缩小成两项,一是朝好球带攻击、一是垒上有人时看住跑者。」这样的指令目的在将M的注意力窄化,将场边的喧闹声先从脑中去除;专注在投捕及打者之间,或是投手与跑者之间。很可惜的是,在没来得及将M的专注力拉回来前,M就从投手丘上被换掉了,最终这两场比赛也在中继投手无法有效将失分踩住煞车后,以较大的比数差输掉了。


「理解」让自己活得更聪明

回到最一开始杰瑞米.布朗(Jeremy Brown)这位球员的故事,「数据」是评断球员的其中一种方式,有些球迷或是专家将数据奉为圭臬,同时也有人们在讨论「心理」层面对于一个球员的影响,布朗退休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真正的主因我们不得而知。评断一位球员,数据或心理皆非唯一的方式,所有统计数据都指向一个重点,那就是「或然率」,意思就是你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下一次这个选手上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同时你也无从猜测选手在比赛当下的心境或压力究竟对他的表现带来多大的影响。

说了这么多,我认为从更多面向来看棒球这项运动是十分有趣的,理解不同学派看待棒球运动的方式,并从中获取更多知识,让比赛当下更有效率地玩棒球,同时让自己活得更聪明,这才是信息带给人们进步的最大重点。

-------------------------------------------------------------------------------------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