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醋百科网

Good Luck To You!

探秘“子”“巳”,从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古代文字学的重要著作,由东汉学者许慎编撰,对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及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说文解字》对“子”的解释是;“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此为称。象形。凡子之属皆从子。,古文子从巛,象发也。籒文子(见金文图片),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道:“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律书:子者,滋也。言万物滋于下也。律历志曰:孳萌于子。人以之称……子本阳气动万物滋之称,万物莫灵于人,故因假借以为人之称。象形。象物滋生之形,亦象人首与手足之形也。”

“子”字,许慎解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生之时的象征,其字形被描述为象形,即通过形象表达事物。段玉裁的注解进一步说明了“子”作为万物滋生的象征,因其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而被假借用来指代人。并说“子”字“亦象人首与手足之形也。”


在甲骨文中,“子”的字形一般描绘了一位婴儿的形象,头部(突出表现囟门和毛发)、两足向外张。有的“子”字甲骨文字形,只用简单的几笔大致勾勒出婴儿的形象。

这个字形的“子”字,在金文中相对较少,其字义只用作十二地支的“子”。如西周早期的利簋(《殷周金文集成》4131)、小臣傅簋(《殷周金文集成》4206)、作册折觥(《殷周金文集成》9303),西周晚期的六年召伯虎簋,又名六年琱生簋(《殷周金文集成》4293)。


在商周金文中,还有另一个“子”字,即我们今天所用的“子女”的“子”字。这个“子”字是从“巳”字分化出来的。这个“子”字在金文中的字义一般用作十二地支的“巳”,可以说这个“子”和“巳”,虽是两个字形,却是一个意思。这个“子”字在金文中还普遍用作爵称的“子”,即“子爵”的“子”。或者用作表示宗族的大宗、小宗的首领之称,称“子”或“小子”,这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也是较普遍的用法。或者用作姓称,“子姓”的“子”,一般认为“子”姓是商王室的姓。或者用作“太子”的“子”。或者用作族名,“子”族。


举几个金文例子,如商代晚期的丽簋(《殷周金文集成》3975)、小子斁鼎(《殷周金文集成》2648)、子妥鼎(《殷周金文集成》1301)、子爵(《殷周金文集成》7313)、子父庚爵(《殷周金文集成》8584)等。关于以上“子”字含义的金文很多,本文不再详谈。


现代的“子”字,在金文中被假借作十二地支的“巳”字。“巳”是什么意思?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巳为蛇,象形。”许慎将“巳”字解释为蛇的象形,但实际上这一解释并不准确。在更深入的分析中,“巳”字的甲骨文形象描绘的是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揭示了其本义为“在胎包中成长的小儿”。这一字形设计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孕育过程的观察与理解。


再看看许慎对“包”字的说解就明白了。“包”字从勹从巳。许慎《说文解字》对“包”的解释:“象人怀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这很明确的表明,“巳”的本义是指“胎儿”,和蛇无关。如果说作为胎儿的“巳”与“蛇”有关,那应该是“脐带”的缘故。胎儿(巳)通过脐带和母体连在一起,脐带在母体中的形状和蛇的形状相似。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才有十二地支的“巳”,对应十二生肖的“蛇”。


在金文中,十二地支的“巳”为何假借“子”字来表示?有人说子字和巳字是同源字,有人说这个“子”字来源于带有囟门及毛发形状的那个“子”字。但从金文中的“子”字字形来看,子和巳可能不是同源,这个“子”字和那个带有囟门及毛发形状的那个“子”字也没有演变关系。

这个“子”字在金文中的字形,象一个年轻的女子或男子在甩袖翩翩起舞。成年男子或女子可能是这个“子”字的本义。这个“子”和“巳”都是人之子,是一个人分属于胎儿(巳)和成人(子)两个不同的阶段,故用“子”来假借作“巳”。


从古音韵学的角度来考虑,“子”和“巳”在上古音中都属于“之部”字,可以通假。这也应是金文中用“子”来假借“巳”的原因。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子”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同的起源和含义,且金文中的“子”和“巳”也有很复杂的关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